影猫网

×

十诫 (1956)免费解说文案素材

十诫
简介 电影《十诫》在影史上有着不可动摇地位,取材自《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讲述了犹太先知摩西(查尔登·海斯顿饰)的一生。在经历各种苦难考验后,上帝耶和华将“十诫”授予摩西,并赐予力量于摩西。摩西领导饱受苦难的希伯来人出走埃及,穿越红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1956年 由派 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由打造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的史诗电影《十诫》,荣获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影片、及最佳特效等多项提名。本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之作。
大海贼

大海贼

1958年 美国 尤尔·伯连纳 查尔登·海斯顿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

6.8
1959年 西德 法国 黛博拉·佩吉特 保罗·霍布施米特 沃尔特·雷耶尔
十字交锋

十字交锋

7.1
1949年 美国 伯特·兰卡斯特 伊冯娜·德·卡洛 丹·德亚
卡斯巴

卡斯巴

1948年 美国 伊冯娜·德·卡洛 托尼·马丁 彼得·洛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7.8
1952年 美国 迈克尔·伦尼 罗伯特·牛顿 黛博拉·佩吉特
为何我必须死

为何我必须死

1960年 美国 泰瑞·摩尔 黛博拉·佩吉特
禁入魔镜

禁入魔镜

7.1
1990年 美国 凯伦·布莱克 伊冯娜·德·卡洛 威廉·桑德森
血溅虎头门

血溅虎头门

7.7
1947年 美国 伯特·兰卡斯特 休姆·克罗宁 查尔斯·比克福德
金汉艳奴

金汉艳奴

1957年 美国 克拉克·盖博 伊冯娜·德·卡洛 西德尼·波蒂埃
恶棍之死

恶棍之死

1956年 美国 乔治·桑德斯 伊冯娜·德·卡洛 莎莎·嘉宝
美国哥特

美国哥特

1987年 英国 加拿大 罗德·斯泰格尔 伊冯娜·德·卡洛 迈克尔·波拉德
闹鬼的宫殿

闹鬼的宫殿

6.5
1963年 美国 文森特·普莱斯 黛博拉·佩吉特 小朗·钱尼
白翎毛

白翎毛

1955年 美国 罗伯特·瓦格纳 约翰·伦德 黛博拉·佩吉特
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

1958年 美国 约瑟夫·科顿 乔治·桑德斯 黛博拉·佩吉特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2.0分
基督教是靠威吓起家是我看过这片的最大体会。神爱世人?对抵抗者降下死亡,对欢愉者施加威压;不信仰?前路有地狱等着你。被迷惑的人们,睁眼看看吧,一部《旧约》,太多血腥,太多道貌岸然,太多自圆其说的强辩。与其在被施舍的天堂苟活,不如在真实的地狱哀嚎——这就是无信者的觉悟。
  • Ai
  • Ai
    1.0分
“神”总是要恩威并施才行?“神”总是要“我们”的人性,自己却没人性?“神”要的只是“我们”的屈从,要“我们”从他引发的瘟疫中侍奉他!?电影还行,但思想--正是电影最重要的--传教士般的电影。不认同。
  • 闪通
  • 闪通
    5.0分
无论是场面、编剧、演员,所有都是一级棒!我只想说这部50年代的电影制作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奢华的王宫,宏大的场景,排山倒海的人群。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拍摄技巧,都是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我很难想象摩西分开大海的场面是怎么拍的,太震撼了。PS:三个半小时一点也不闷
  • (๑⁼̴̀д⁼̴́๑)
  • (๑⁼̴̀д⁼̴́๑)
    4.0分
本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之作
  • 卜卜
  • 卜卜
    3.0分
在《圣经》里,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杀死新生儿,摩西被他妹妹收养。电影里,摩西爱上了纳菲尔塔利、为拉美西斯王子所不容,拉美西斯王子后来娶了纳菲尔塔利,历史上,纳菲尔塔利是拉姆西斯二世的正房夫人,说明他是拉美西斯二世,但是他跟摩西应该是舅甥关系,而非影片中的兄弟关系。 我真的很晕。
  • Chambord
  • Chambord
    4.0分
1.给出埃及加上了时代错置的现代自由平等意义,果然是美国人;2.十诫的分条是新教式的,果然还是美国人;3.摩西到中段以后就变成呆板的deus ex machina执行者,反倒是反派法老夫妇塑造得有血有肉。
  • 安末澜。
  • 安末澜。
    5.0分
十诫戒的是人类最丑陋的姿态
  • 半城风月
  • 半城风月
    5.0分
史诗级巨作,场景台词演技摄影无一不考究。
  • 麻麻睇
  • 麻麻睇
    4.0分
讲述戒律与民主的依存关系,同时阐述了民主与百姓素质高低并无关联的观点。虽然各样都平淡,但以彼时用影像还原文字的技术手段来看,又都有加分。只可惜过分渲染虚无的力量,却也是对民主的误读。何时人们不再需要信仰,那便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 Bob
  • Bob
    5.0分
去过意大利后再看,才明白人生来平等,争取自由的意义重大,教会和信仰的力量是推动当时科技,艺术,哲学的基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