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女性互助 下一部社会电影会是什么?
1905电影网专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不下20部的电影,像是揭秘电信诈骗的《孤注一掷》、关注“鸡娃”教育话题的《学爸》、亦或是改编自泰国杀妻案的《消失的她》都是直接取材于社会话题或者是真实事件,电影创作好像从“IP热”变成了“原型热”,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一起探索。
电影创作境界的进步
目前的电影创作,已经从过去的类型片为上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原型+类型片的时代。观众的观影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电影人们更多的是把各种类型奇观和叙事的奇观做好,观众就会被带进这个奇幻的电影世界,但是影片跟观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心理连接。像是在过去屡屡打破票房纪录的影片,如《西游降魔篇》、《捉妖记》、《美人鱼》等,它们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虚构的电影世界为观众们带来了足够的乐趣,观众们在观影的时候就是追求的是放松与娱乐。
然而现在的观众更在意获得情绪价值,影片的内容能够引发共鸣,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像是今年大火的《孤注一掷》,正是因为观众们看到了太多因为电信诈骗而家破人亡的新闻,也因为自己或父都曾接到过诈骗电话,所以能够极大地引发观众的关注,不仅自己去看,还会带上身边的人一起。
影片作为揭秘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的电影,紧扣社会热点,将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呈现得淋漓尽致。当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重灾区,许多身边人经历让观众对这类诈骗深恶痛绝,而《孤注一掷》正是抓住了这一社会痛点,把犯罪分子如何利用电信网络进行诈骗的全产业链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揭示。
从诈骗集团拼死逃出的受害者的亲身口述、部分新闻媒体的卧底调查,更拉高了公众对于缅北诈骗的恐慌和关注。公众急切地想了解诈骗集团的内幕以释放焦虑,在这种社会情绪中,《孤注一掷》可以说踩住了观众那根敏感的神经,火爆是理所当然的。
电影产品的双重属性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电影创作者与投资人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上来讲总是希望谋求更大的利润,但是电影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属性也表明了电影人们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因为电影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有着影响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环境、教育等广泛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领域的功能。因此电影带来的社会效益能够比经济效益带来更深远更持久的广大效益。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火爆的票房能够促使电影所涉及的社会话题被更多的关注到;电影的原型故事或是热点话题也能够带动票房的增长。
拿下31亿票房,排名中国影史票房第19位的《我不是药神》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该片改编自真实的“陆勇案”,由文牧野执导,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主演,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影片通过白血病人买印度仿制药治疗的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病人生病买不起高价药,但事实上它反映了一个民生问题,道出了无数老百姓的心声。
如今电影把握着时代前沿,向大众传播着舆论导向,电影行业必须在坚持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与经济效益相互统一,争取做到“叫好又叫座”。